我从未许诺你一座玫瑰园
[美] 乔安妮·格林伯格
献给
我的母亲们 序言
当我告诉亲朋好友,我正重读乔安妮·格林伯格的现代经典著作《我从未许诺你一座玫瑰园》时,评论者们似乎划分成了两个阵营:要么,该书正是这些人最为心爱的书,对他们而言意义重大;要么,对方从未听说过此书。这本最初于1964年出版的《我从未许诺你一座玫瑰园》,似乎深陷两种截然不同的口碑之中。本书探讨了年轻女性身份的不确定性,也触及精神疾病与社会议题,这使之与另一部半自传体的经典作品颇为相像,那便是出版于1963年的西尔维娅·普拉斯的著作《钟形罩》,该书仅仅早于本书一年问世。
然而,正如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宛如隔着一道污名的鸿沟,《钟形罩》的粉丝与《我从未许诺你一座玫瑰园》的粉丝也有着天壤之别。过去数十年间,敏感的读者们往往倾向于更强烈地认同《钟形罩》中雄心勃勃而又时尚的埃丝特·格林伍德,毕竟在一切出了岔子之前,她可是吃着高档午餐,恣意享用着鱼子酱呢。而《我从未许诺你一座玫瑰园》的女主角黛博拉·布劳具有犹太人与精神病患者双重身份,有能力实施暴力行为与骇人的自残行为,相形之下,显得颇为难以美化。
尽管如此,却正是那种勇气,让我深为倾心。我欣赏那一刻的胆识——黛博拉割破自己的手臂后,就被送进了戒备森严的D病房,而正是在D病房:
两人(卡拉与黛博拉)相视一笑,双双心知:D病房才不是全院“最不堪”的病房,它其实是全院最诚实的病房。本院其余病房,不还得顾及自己的地位和形象吗?
因为,在诸多方面,“疯狂”的并不仅仅是花季少女黛博拉,而是这个世界。在接受心理治疗师弗里德医生的治疗时,黛博拉谈起当她因为身上的肿瘤做手术时,某些成年人是如何就肿瘤的事反复向她撒谎的。她描述了某夏令营营地中一些女孩的排犹性的奚落。针对战争时期,黛博拉则提到了种族灭绝:“黛博拉有时会听人提到,德国有个名叫希特勒的人物,带着同样的恶意和快意在杀害犹太人。”从所在街区某些中伤她的“心怀恨意的孩子”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