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学记
扬之水
文前插图
图片: 作者与李志仁先生
图片: 与梵澄先生
图片: 谷林先生照片
图片: 谷林先生照片题字
图片: 与赵萝蕤老师
图片: 与遇安师在周原观摩文物
图片: 遇安师与张光直先生在意大利
图片: 我的外公和外婆
图片: 幻园·棔柿楼 我的读书、问学与治学(代序)
一、读书
我的读书生涯大约是从四五岁开始,当然是看现在差不多成了文物的小人书。那时候最常去的是王府井新华书店,地址在帅府园胡同口的拐角上,清楚记得店堂中间有一道高台阶,台阶下边是幼儿读物,台阶上边是青少年读物。大概没有过很久,我的阅读就上了台阶。当时读的书,现在想来大体可以别作两个系列,一是以曹雪芹为代表的古典系列,一是以浩然为代表的红色系列。后者的影响至于七十年代,前者的影响则恐怕是一生。
遗憾的是青少年时代给我的读书时间太少太少,在没有书读的时代里,只有一本小小的《新华字典》总在手边,成为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有兴趣看下去的书。当然我至今仍对它充满感激,它使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不会经常出现字音读错的过失。
我是七〇届初中毕业生。过来人都知道,与“老三届”相比,七〇届是尤其不幸的一代,因为小学只上满四年,一九六六年进入五年级的时候,课堂里已经不平静了。一九六八年“复课闹革命”,就直接成为初中生。初中两年半,学工、学农、学军,挖防空洞,坐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不多。七〇年夏天开始提前分配,根红苗正的同学优先分配到工厂和医院,留下的同学年底分往北京远郊区插队。我分到当时的房山县史家营公社会青涧生产队。史家营位于深山区,长途汽车只能开到柳林水,再往上就没有汽车路,要步行四十五里山路才能到我们所在的会青涧。虽然插队时间只有一年半,但我把所有的农活都干遍了,包括最苦最累的“下煤窑”。一九七二年秋北京市二商局招工,从我们这些知青里招了一批,我被分配到王府井果品店。先是售货员,半年之后,去学开“小蹦蹦”,取得驾照后便成为司机。…